“芒种芒种,连收带种。”这句农谚像刻在庄稼人骨血里的生物钟,
每逢6月5日前后,田野里便掀起金黄的浪潮。
村里的王大爷又搬出那句老话:“避色如避乱,少吃申后饭。”
这话乍一听挺玄乎,却藏着老祖宗千百年的生存智慧。
图片
元代全真教掌教丘处机在《摄生消息论》里写道:“避风如避箭,避色如避乱,加减逐时衣,少吃申后饭。”
原是讲春季养生,却因芒种与端午相邻,完美适配了仲夏的气候特点。
古人把农历五月称作“恶月”,从端午算起往后九天是“毒日”,
芒种正值毒日头三天,湿热交织的天气里,连空气都像裹着层黏糊糊的糖浆。
图片
避色:不是封建迷信
村头的老槐树见证过不少故事。
张婶记得她奶奶那辈儿,芒种前后新媳妇都要回娘家“躲五毒”。
那时没有空调风扇,闷热的夜晚蚊虫肆虐,年轻夫妻若贪凉睡在露天地儿,第二天准保头昏脑涨。
更忌讳的是房事,老人们说此时阴阳二气混沌未分,纵欲会搅乱体内平衡。
这可不是封建迷信。
中医讲究五行对应五脏,夏季属火对应心,过度消耗阳气容易引发心悸失眠。
就像村里李叔,去年芒种熬夜打麻将,连着三天纵欲贪欢,结果中暑进了医院。
医生说他是“暑湿攻心”,这和老辈人说的“避色”不谋而合。
图片
申时饭:古人的健康闹钟
“朝九晚五”的作息在古代早有雏形。
申时指下午3 - 5点,古人一天两顿饭,晚饭就安排在申时。
如今生活节奏快,年轻人习惯晚上八九点才吃饭,却不知这违背了自然规律。
邻居赵阿姨的故事就很典型。
她退休后迷上广场舞,每天跳完舞回家都七点多,狼吞虎咽吃完晚饭倒头就睡。
半年下来,胃胀、反酸成了家常便饭。
后来听了中医建议,把晚饭提前到五点半,搭配小米粥和凉拌黄瓜,现在肠胃舒服多了。
这正应了《黄帝内经》里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的道理。
图片
芒种时节,高温高湿的天气像个大蒸笼。
首都医科大学的专家提醒,此时要警惕胃火和湿热。
记得去年夏天,我家楼下的王姐脸上突然冒满痘痘,口苦口臭,去医院一查是胃火炽盛。
医生让她多吃芹菜、苦瓜,少吃烧烤,两周后就明显好转。
对于老年人来说,芒种养生更要讲究。
小区里的张大爷每天坚持打八段锦,饮食上专挑山药、白扁豆这些健脾祛湿的食材。
他常说:“年轻时拿命换钱,老了拿钱换命,不值当。”
有人觉得老祖宗的规矩过时了,可仔细琢磨,很多都暗合现代科学。
比如“避色”,放到今天就是提醒人们别熬夜、别透支身体。
现代人工作压力大,熬夜加班、频繁应酬,不就像古人说的“纵欲无度”吗?
至于“少吃申后饭”,和现代营养学提倡的“晚餐七分饱”不谋而合。
研究表明,睡前三小时不进食,能减轻胃肠负担,提高睡眠质量。
那些喜欢吃夜宵的“干饭人”,不妨试试把晚餐提前,说不定能收获意外惊喜。
图片
芒种不仅是节气,更是一场盛大的民俗狂欢。
南方有“煮梅”的习俗,新鲜梅子酸涩难咽,煮过后酸甜可口,还能做成梅酒。
记得小时候,奶奶总会在芒种这天煮上一大锅青梅,整个院子都飘着果香。
北方则流行“送花神”。《红楼梦》里大观园的姑娘们用花瓣柳枝编轿马,送花神归位。
如今虽没了这些仪式,但阳台上的茉莉、月季,不正是现代人对自然的致敬吗?
图片
站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里,芒种像座连接古今的桥梁。
老人们的叮嘱不是陈腐的教条,而是千百年生存经验的结晶。
“避色如避乱,少吃申后饭”,看似简单的两句话,实则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。
在这个被快餐文化裹挟的时代,不妨慢下来,听听老祖宗的声音。
也许你会发现,那些流传千年的规矩,正是对抗现代病的一剂良药。
毕竟,顺应天时,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